政协建议:买车先定停车位
今天上午,市政协十二届委员会常委会召开,通过了“关于首都城市发展若干问题的建议”。其中指出,本市将进一步控制汽车的保有量和使用,征收汽车拥堵费、排污费等。征收小汽车首次注册费,将合法停车位作为购车前提。
同时,全面发展公共交通,适当降低票价折扣补贴总量。
问题
1
机动车2015年将接近600万辆
城建环保委员会调查“关于落实公交优先发展”的报告显示,公共交通出行比例由2006年的30.2%增至44%,年均增长2个百分点;2011年(日)均拥堵时间为70分钟,比2010年同期减少了75分钟,降幅51.7%,拥堵势头得到遏制。但每年24万辆的小汽车增长速度,使拥堵又有回升趋势。
如当前摇号政策不变,到2015年底机动车保有量将接近600万辆,2020年底将突破700万大关。城六区道路里程和道路面积年均增长分别为0.4%和0.9%,与小汽车的年增长近5%存在巨大差距。
目前交通系统服务人口约为2200万-2400万人,预计2020年很可能超过2800万人。如维持交通正常运转,公共交通需承担约3600万-4000万人次/日的客运量。
■建议
机动车:征收首次注册费停车位成购车前提
报告建议,小汽车调控政策由单一的“控制增量”向“增量、存量双控制”转变,在逐步降低新增速度的同时建立存量小汽车退出机制。力争5-10年内实现中心城小汽车零增长甚至负增长。
进一步控制小汽车的保有量和使用。采取更为严格的小汽车总量控制政策。通过建立存量小汽车退出机制,制定征收小汽车首次注册费政策,以及逐步实现“停车入位”,将合法停车位作为购买小汽车的基本前提等方法,提高小汽车保有门槛,降低小汽车增长速度。
通过小汽车区域管制、征收拥堵费、排污费和开展中心城停车综合整治等措施,提高小汽车使用成本。
中心城建立“低排放区”
报告建议,研究推进机动车区域准入,在中心城范围内,以及连接外围区域与中心城的放射线走廊上建立“低排放区”,通过小客车区域管制、征收拥堵费、排污费等措施,实施严格的低排放区政策。
遇有恶劣天气、重大活动、重要节日等可能引发严重空气污染或严重交通拥堵的情况,适时采取机动车单双号行驶措施,加大限行力度以缓解拥堵、降低排放。同时,优化车型配置,将新能源车指标纳入每年的配置额度,逐步提升存量机动车中清洁能源车辆所占比例。
成立违章停车执法队减少“免费停”
加强停车执法管理,成立一支负责对违章停车进行监督、取证、处罚执法的专门力量。同时,建立停车价格区域调节机制,实现价格杠杆对停车供需的自调节。减少免费停车,特别是鼓励提倡单位内部停车有偿使用,在机关、事业单位、国有控股企业内部率先试点。
同时,在五环外快速通勤走廊周边规划建设一批驻车换乘停车场,减少进入中心城小汽车数量。
公共交通:降低票价折扣补贴总量
针对问题,报告建议,逐步调整、完善公共交通定价机制,确保公共交通票价体现公益性的同时,也体现出调节性、多样化。首先,票价应体现调节性,即在票价制定上要体现一定的营运成本。
同时,通过票价整体水平的调整适当降低票价折扣补贴总量,优化财政资源分配,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其他方面的投入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
其次,票价应体现多样性和一体化。公共交通服务在面向的对象和服务品质上应具有多层次性和多样性,因此票价亦应具备层次性和多样性来维持多样化公交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高承载率车辆允许使用公交专道
加快推进中心城轨网加密工程,特别是围绕CBD、金融街等主要功能区提高中心城轨网密度;其次,对重要轨道走廊进行扩容,建设并行轨道快线,提升走廊跨区域运输能力,满足不同乘距乘客的出行需求。
应在公交需求量大、拥堵严重的走廊和路段,施划公交专用道。允许班车、校车等高承载率车辆使用专用道。加大公交专用道违章占用停放车辆或行驶的监控与处罚力度,确保已施划公交专用道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在城市快速路、主干路等客流集中的通道,规划并构建一批地面公交快速通勤走廊。
问题
2
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最差”
城建环保委关于大气污染的调研报告显示,根据环保部5月发布的数据显示,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最差,平均达标天数比例为27.4%,低于全国32.7个百分点。全国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中,京津冀地区就占了8个。北京地处燕山山脉环绕,不利于空气流通和污染物的扩散,周边地区能源结构仍然以煤为主。
京津冀地区开展区域防控规划,但并未设定区域空气质量改善的总体目标,针对各行政区域的大气污染防治措施,也未严格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约束和规范。
■建议
制定环京大气污染防治办法
国家层面成立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污染防控实施统一规划、监测、监管等。
每年召开一至两次京津冀区域环境保护合作联席会议。扩大京津冀区域防控范围,建议将山西、内蒙古、山东等纳入京津冀联防联控范围,实现华北大区域的联防联控。
同时,报告建议国家制定出合理的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指标,逐步制定《环京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办法》、《环京地区大气环境生态补偿标准》、《环京地区污染评估体系》等相关环境保护条例与立法。
问题
3
公共资源继续在中心城聚集并扩张
目前中心城优质资源还未出现向新城的外迁。大型医疗机构、高等院校、大型文化体育设施等公共资源继续在中心城聚集并扩张。如协和医院、安贞医院、儿童医院、国家博物馆(微博)、中国美术馆以及国家体育场等奥运体育设施相继在中心城内原址扩建或选址新建。
“首都+信息中心+优质公共资源+就业机会”等因素的叠合是中心城不断集聚的根本原因,如果这些因素不做出适当的调整,很难“扭转”目前持续集聚的发展态势。
■建议
核心区停止新建商业住宅和大型公建
2005-2011年,新城外来人口年均增长17.2%,显著快于中心城的10.8%。可见新城人口增长以外来人口为主,承接中心城疏解的量很少。在交通市政设施上,新城与中心城的43条主要联络通道目前已建成29条。
报告建议,加强对中心城的建设控制和功能优化。在核心区范围内坚决停止新建商业类住宅开发项目和大型公建项目,严格限制教育、医疗、行政办公、商业等大型服务设施的新建和扩建;坚决制止位于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区的绿化隔离地区、生态通风廊道等重要生态地区和重点节点的商业性开发建设。
同时,在全市范围内严格控制不符合首都功能、吸引大量外来就业人口以及对交通、资源承载有不利影响的产业项目。
分清中心城内服务首都、服务全国以及服务市民的功能,将服务全国带来大量外来客流的非首都功能(如为全国服务的大型专业市场、专科突出的医院、培训学校、交通枢纽等)尽量调整到中心城之外。鼓励有影响力的学校、医院外迁新城。
探索中心城用地指标交易机制、中心城和新城建设用地指标的置换机制,给予中心城搬迁机构土地指标流转溢价奖励,提升中心城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可以考虑由市政府和中心城区政府联合设立中心城功能疏解专项基金,主要用于对主动疏解的机构给予补贴奖励、中心城外迁人口的定向安置等。
逐步推动部分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向新城和北京周边地区疏解迁建,逐步推动中央在京事业单位向重点新城和跨界城镇地区迁建。推进重点高校及三甲医院等优质公共资源在首都经济圈的合理分布。逐步将服务全国市场或区域市场的服装批发市场和小商品市场疏解,在首都圈里整体布局,同时配套将汽车、都市农业等项目主动外迁。
其他建议
屏弃“摊大饼”适当扩大城市用地
梗概:开展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加快转变首都城市发展方式。
解读:以能源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作为城市发展的刚性约束,坚持“量水发展”,确定合理的人口规模调控目标;适当扩大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合法合理利用集体建设用地,提高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
屏弃“摊大饼”式的发展方式,推动城市由“单中心聚集”向多中心发展转变,形成“中心城-新城-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梯次层级。
新机场将形成50万人口“小城镇”
梗概:加快新城建设,增强新城的吸引力。
解读:在疏解城市中心城功能上,依托临空经济区,推进产业功能整合,优化首都产业布局。
推进临空小城镇发展,未来在首都新机场附近至少形成一个就业人口30万,居住人口50万的城市化区域。新机场周边的商业、生活和社会服务设施的需求将急剧增加,因此要规划5到10个宜居宜业的临空小城镇。
同时,进一步落实“聚焦通州”战略,加大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力度,全力打造城市副中心。同时,以首都第二机场建设为契机,进一步调整优化城市产业和空间布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