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10月1日汽车三包政策正式实施还有60天整。中国经济网记者日前采访时了解到,作为该项政策的第一执行者,经销商们已开始战战兢兢倒数,“三包或令经销商销量减少、卖车风险加大甚至是资金吃紧,最终导致部分经销商破产倒闭”,有业内分析人士表示。
“政策没到来,谁都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但是不利影响肯定是有的,”广西长久集团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桂屏告诉记者,她所在的公司拥有70 余家汽车 4S 店,经营一汽奥迪、奔驰、沃尔沃、讴歌、雷诺、一汽丰田、一汽大众等多品牌系列车型。
从事汽车销售多年的庞大汽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也对汽车三包政策的到来表示担忧,副总经理冯建称,汽车三包落地实施顺畅相当困难,“厂家和经销商会互相推卸责任,谁都不愿意承担损失”。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会长沈进军也表示,政府主管部门太追求汽车三包的时间点,而忽略了如何保证厂家、经销商和消费者三方的权益,如何使三包真正落地执行,司法部门如何做司法鉴定。汽车三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付出代价最大的是经销商。
经销商压力大
汽车三包政策规定,在三包有效期内,如果汽车修理时间累计超过35天,或者同一个产品质量问题引发的修理累计超过5次,消费者可以换车。
业内权威分析人士认为,以销售为主导的4S店卖出的车越多,承担责任就越大。比如,一位车主60天内修三次车,符合三包政策期限,4S店就应按照规定换车,“若多几个这样的车主,经销商就很亏”,冯建说。
汽车三包政策同时规定,修车时间超5天车主有权开备用车。那么,如果汽车厂家没有为4S店提供足够的备用车,4S店又不得不遵守三包政策规定,所承受的损失也是可想而知。
另外,新政对经销商最致命的当属资金问题。汽车三包实施之后,一般来说,经销商应为政策预留储备资金,但是如果做不到,那么一旦出现类似大众DSG的事件,大量车主因为发动机、变速器等严重质量问题要求退车,那么在汽车生产厂家没有确认召回车辆之前,直接的经济损失将由经销商来“买单”。
“尤其是在当前车市不景气的情况之下,资金储备不足很可能拖垮一些规模较小、准备不充分的中小型经销商”,一位业内人士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
车企也很迷茫
大多数经销商都将汽车生产厂家作为他们的靠山,“汽车三包后,问题如果我们无法解决,就只好等着厂家出政策”,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经销商表示。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吉利汽车一位高管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为应对汽车三包实施,吉利已经开始培训经销商,请他们熟悉流程,完善备件供应系统,还有就是优化信息系统,让所有问题一查一目了然 。
如果消费者对汽车的质量提出质疑,要求退换车,“厂商应该负责任”,该位吉利高管表示,但是具体如何操作、如何协调厂家和经销商之间的矛盾,他表示目前仍在探索之中。
不单单是吉利,包括北汽、长安、比亚迪在内的多家车企均表现出对汽车三包政策的迷茫,“对于政策,我们也是在消化之中,还没做好准备”,一位比亚迪内部人员告诉记者。
有专家表示,中国汽车三包政策的制定是以美国柠檬法为参照。柠檬法实施十年之内,德系汽车企业被迫进行了兼并重组,最终剩下奔驰、奥迪、宝马这三家,汽车三包政策的实施或许也会改变中国汽车产业格局。
三包政策或由消费者买单
事实上,汽车三包政策的后续会产生很多额外费用,如车辆折旧费、上牌费、车辆购置税等,然而这些费用将由谁来支付呢?有消费者表示,三包的售后费用车厂肯定不会自己买单,迟早是要转嫁给消费者的。
李桂屏也坦言,提升4S店的盈利能力是我们迎接汽车三包实施的主要措施,而在这个过程中,汽车三包产生的成本很可能让客户消化掉。
以上提到的吉利高管谈到,降低成本是综合性的,关键还是提升效率和产品品质,至于如何消化成本,目前还在探索之中。
业内人士分析,三包规定实施以后极有可能推高车价,厂家推新车,定价的时候就要把风险计算进去,就像保险公司推任何保险其实是要把自己的风险计算进去一样,如果三包真的会出现,它会有一个风险防范,那它的价格上会提高一些。
另外,汽车三包新规检验和鉴定条款操作性不强也收到消费者的质疑。有专家表示,造成鉴定难的问题,一是在于车辆质量鉴定费用高昂,普通消费者难以承受。另一个原因就是现有汽车质量方面的检测机构太少、不够中立,鉴定程序繁琐、周期较长。在多数情况下,汽车出了质量问题,都是厂家自行鉴定,这种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现状,让消费者无法认可检测数据或鉴定结论
|